近日,第92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在广州开幕。作为全球医疗领域的“风向标”,本届博览会吸引了近20个国家、约3000家企业参展。次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智能医学与技术转化论坛成功举办,论坛上正式发布了《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研究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在白皮书前言中强调,AI正重塑医疗器械底层逻辑,推动行业从经验诊断迈向数据决策,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白皮书指出,全球医疗器械科研产出持续增长,美国、中国、印度、德国和英国位列前五。中国在材料创新、肿瘤治疗等方向表现突出,正成为推动全球医疗器械创新的重要力量。
白皮书核心洞察:AI引领创新,中国科研优势凸显
白皮书显示,2020至2024年间,全球医疗器械领域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论文累计发表约36.3万篇,占该领域总产出的四分之一以上。AI技术正广泛应用于辅助诊断、医学影像分析、疾病预测、手术规划、个性化治疗等多个场景,推动医疗器械从“机械执行”向“自主认知”跃升。
中国在AI医疗器械领域的科研活跃度尤为显著,相关发文量达81,066篇,居全球首位。尽管英国在归一化引文影响力(FWCI)上领先,中国在技术落地和专利转化方面展现出强大潜力。例如,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论文被专利引用的比例达5.8%,与英国并列全球前列。
手术机器人和脑机接口成为智能化发展的两大热点。中美两国在手术机器人科研产出上并驾齐驱,而中国在应用转化方面的潜力尤为突出。脑机接口研究年均增长率达13.9%,中国发表论文2667篇,FWCI为1.56,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除高校和科研机构外,企业也在AI医疗领域积极布局。全球发文量前十的企业中,美国占据五席,包括Alphabet、IBM、GEHealthcare等,体现出企业在推动技术落地中的关键作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医工学院执行院长马婷解释,白皮书初衷是破解医疗器械创新瓶颈——前沿技术转化周期长,而产业在“无人区”挑战中压力大,希望通过呈现科研前沿,帮助企业找准赛道;爱思唯尔周鹰鹰博士补充,团队借助科研文献大数据挖掘前沿方向,未来还计划结合产业数据,打通科研与产业连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赫家烨博士则提到,中国企业对创新生态认知不足,白皮书可为未来5—10年产业发展提供“明灯”。
大湾区实践:搭建资源联动桥梁,探索转化新路径
作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重镇,粤港澳大湾区正积极破解转化难题。数据显示,大湾区医疗器械出口量占全国20%-30%,产值领先,且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与一批创新企业(如威灵医疗、金峰医疗)。在资源联动上,大湾区已形成多重支撑:政府出资设立种子基金,降低科研人员转化试错风险,填补“原理样机研发”阶段的资金空白;国创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等平台,通过组织医工交叉沙龙、建立联合实验室,帮助企业与专家“结对子”,解决企业“找专家难”的痛点——例如企业需陶瓷材料专家时,平台可快速对接领域核心力量。
高校层面也在行动。哈工大深圳医工学院以“问题导向”构建培养与科研体系,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揭榜挂帅”,推动科研从“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力”;同时在学生培养中融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学业阶段即接触实际问题,储备“医工交叉”创新人才。马婷院长表示,深圳的转化氛围尤为突出,高校可直接响应企业技术需求,而医院设立的医工转化基金,也进一步推动“临床需求-科研-产业”的闭环。
值得关注的是,中医医疗器械的现代化进程也在粤港澳大湾区展开。赫家烨博士提到,中医医疗器械是国家支持的重要赛道,相关基础研究如中医药问诊大模型在推进中,舌苔仪、中医康复机器人等产品市场活跃度高,但当前该类技术成果与主流资本之间仍需加强对接,未来需进一步打通“技术-市场-资本”的链路。
据悉,白皮书编制单位将持续更新内容,打造动态“技术路线图”,助力行业把握创新方向,而大湾区的实践也为中国医疗器械“从科研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跨越,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图片来源:品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