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展为什么一直这么火,其中的科普意义何在?
创始人
2025-09-29 20:21:51
0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开展3个月迎来了近30万的观众,作为一个收费的科普展,确实是非同一般。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太空探索不断爆发新成就的今天,人们对恐龙这种已灭绝了六千六百万年的生物持续保持着如此高涨的热情,这确实值得深思。恐龙能够跨越时空,持续吸引全球千万观众的关注,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深藏着人类的本性、现代科技的赋能以及文化产品的成功运作。

第一,它触及人类本能的原始魅力,对宏大、神秘的叙事充满了好奇与敬畏。恐龙,尤其是那些像巨型蜥脚类恐龙(如马门溪龙)和强大的捕食者(如永川龙),代表了地球生命史上规模和力量的极致。这种纯粹的、物理上的宏大,能够激发人类最原始的惊叹和敬畏感,这是一种在面对远超自身尺度的伟大存在时的本能情感。而在观众知道恐龙已经灭绝的情况下,其恐惧感不再存在,更放大了这种好奇与敬畏。另外恐龙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这是一个人类无法想象的漫长时间尺度。它们的世界完全陌生,与当今地球截然不同。这种巨大的时空隔阂创造了无比强烈的神秘感。我们知道的越多,未知的也越多,恐龙的颜色、叫声、社会行为、真实样貌……这些谜题如同一个永恒的“终极谜团”,持续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和想象。

第二,古生物界借助科技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发现,使其成为永不枯竭的“内容源泉”。古生物学并非一门停滞的科学,恰恰相反,因为在发现、挖掘、研究等方面越来越用到新科技手段,这使得古生物领域几乎每年都有重大的新发现,比如发现新物种、新的软组织证据、新的行为证据,甚至有颠覆性的认知,比如恐龙实际上没有灭绝,有的恐龙长出来羽毛飞上了蓝天。这些持续的新知不断刷新着公众的认知,让恐龙话题永远保持“新鲜感”和“现代感”,而不是一个已经完结的老故事。加上CT扫描、3D建模、CGI特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我们能够前所未有地窥视恐龙骨骼的内部结构,并以极其逼真的方式让它们在屏幕上“复活”。科技在古生物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恐龙的视觉冲击力和沉浸感,满足了观众“眼见为实”的渴望。

第三,无与伦比的叙事与娱乐价值,使得恐龙已经超越科学发现的范畴,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恐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叙事平台,它们的存在本身包含了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冲突、探索未知的世界的冒险、多样形态的惊奇和突如其来的大灭绝带来的悲剧感,这些都是人们热爱的经典故事元素。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好莱坞大片,都能轻易地围绕它们构建出引人入胜的叙事,成为全年龄段喜爱的超级IP。儿童们对恐龙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成为了许多人的“科学启蒙导师”,它以一种直观、有趣的方式引入了生物学、进化论、地质学和科学方法等概念。而成年人则能从中看到更深层的主题,如生命的脆弱、环境的巨变、地球的历史以及人类自身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这种“全龄化”的特质确保了其观众基础的广泛和持久。

第四,中国恐龙大展的独特性、稀缺性和重要性,使得这个恐龙展成为全球恐龙迷的向往之地。中国恐龙展秉持“一展看全国,一眼看亿年”的理念,不仅有一批科研价值极高的珍品化石第一次走出研究机构库房,还从各馆“镇馆之宝”中精选展品,集结了代表性的中国恐龙化石标本118件,其中保护级别相当于国家一级文物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约80件,包含命名恐龙新种的模式标本42件,在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上报道的标本就达13件,其中2件还荣登《自然》杂志封面。这与以往许多恐龙展以复原模型为主完全不同,真实化石背后深厚的学术价值与动人的发现故事,超越了感官体验,实现了科普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当然,由于《侏罗纪公园》系列等恐龙文化作品的影响,我们很多青少年对国外的霸王龙、三角龙等如数家珍,却对我们自己的恐龙了解甚少,这与中国的第一恐龙资源大国和研究强国的现状极不相称,这次恐龙大展弥补了中国恐龙研究者们的遗憾,为观众们打造了一幅中国恐龙发现与研究的全景图。参观以后,观众对新恐龙的认知、对科学家精神的感动和对中国这片古老大地历史的理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情感共鸣。

可见,恐龙之所以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依然魅力不减,是因为它巧妙地站在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交叉点上,一方面它满足了人类对宏大、神秘与敬畏,另一方面更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赋能,不断以新的、更震撼的面貌呈现。使得它无可匹敌的叙事潜力,成就为全球性的文化符号。恐龙就像一座桥梁,一端连接着地球深邃莫测的过去,另一端则借助最前沿的科技,通向我们无穷的想象力。这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科学与幻想、真实与神秘的独特能力,使得它成为了一个永恒的魅力之源,也成就了这次中国恐龙大展。

原标题:《恐龙展为什么一直这么火,其中的科普意义何在?|科技前沿》

栏目编辑:张炯强 文字编辑:马亚宁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来源: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 倪闽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苹... 有不少朋友疑惑苹果iPhone 16 Pro和16 Pro Max有什么区别?该选择哪一款更好?各自...
2025年值得入手的2款智能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无论是健康监测、信息提醒,还是时尚搭配...
原创 2... 从去年华为用上了麒麟芯片开始,华为的市场份额就蹭蹭的往上涨,当时抢购的人特别多,一时间还买不到现货,...
2024年OPPO手机全攻略:... 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更是我们记录生活、享受娱乐、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伙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O...
第五轮学科评估对比:西安交大突...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表现可圈可点,新晋的3个A+学科:机械工程、...
vivo手机5g开关在哪里打开 vivo手机5G开关的打开方式可能因手机型号、系统版本及运营商网络支持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
解决FaceTime无法使用的... FaceTime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视频通话应用,广泛应用于iPhone、iPad和Mac等设备上。...
steam官网无法访问?这个办... 对于广大游戏爱好者而言,Steam平台无疑是获取最新游戏资讯、购买游戏、与全球玩家互动的重要阵地。然...
原创 麒... 为了普及原生鸿蒙(鸿蒙5.0),抢占更多的中端手机市场份额,华为nova系列今年开始计划一年两更,n...
原创 直... #热点周际赛# 随着科技的进步,儿童智能穿戴设备逐渐成为了家庭中的新宠。华为作为智能穿戴领域的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