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 文心大模型 生成的文章摘要
该文介绍了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第
9月29日至30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第二届北京数字人才发展大会在海淀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落下帷幕。这场以“产业为根・数智赋能・融合共生”为主题的盛会,汇聚了院士专家、政企代表及教育界人士,围绕AI时代的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展开深度研讨。其中,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台部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数据委员会主任李荪关于产业链结构的解读,为中国AI发展路径提供了关键参照。 李荪在大会主旨演讲中明确提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呈现典型的“倒三角”结构特征。这一结构从上至下可划分为四层:顶层是数量近乎覆盖全球人口的AI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第三层是竞争激烈的AI组件及应用开发商,第二层为云与基础设施厂商,底层则是由少数寡头掌控的硬件提供商。
“这种结构的核心优势在于顶层应用场景的极度丰富。”李荪进一步阐释,从智慧医疗的影像诊断到智能制造的无人车间,从低空经济的航线规划到数字安全的威胁预警,中国在千行百业的AI落地实践已形成规模效应。但结构背后的挑战同样突出:底层高端算力依赖进口,原创算法突破不足,工具链自主化程度有待提升,而第三层应用厂商则陷入“红海竞争”,价格战与盈利难题凸显。数据显示,当前全球AI产业链利润主要集中于底层硬件厂商,仅芯片巨头NVIDIA就占据了行业绝大部分收益,而中国应用层企业虽数量众多,却面临“人人能做、盈利困难”的困境。
针对“倒三角”结构的短板,李荪提出“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方向,强调以场景驱动、应用牵引破解技术瓶颈。这一战略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规模化应用场景的打磨,反向推动工具链迭代与底层技术创新。
“当智慧医疗场景需要更高精度的影像识别算法,当智能制造需要更稳定的工业大模型,市场需求会自然倒逼技术升级。”李荪举例说明,这种“应用-技术-再应用”的闭环,已在部分领域显现成效。大会平行论坛展示的案例显示,某医疗AI企业通过与300余家医院合作积累临床数据,成功研发出自主产权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准确率达到98.2%,相关技术已反哺至算法框架优化。
北京市的实践为此提供了生态支撑。大会上发布的《北京市数字人才培育和发展方向前瞻性研究报告》显示,全市已建设63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覆盖人工智能等14个职业方向,每年培养数字技术技能人员1万人。近三年更是通过高级研修班培育4000余名高层次AI人才,700余位首席数字官已成为“人工智能+”场景落地的核心推动者。
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人才。李荪在讨论中特别强调,“人工智能+”战略的落地需要既懂场景又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一需求在大会发布的典型案例中得到呼应:清华大学首席数字官CDO项目通过跨三学院授课、企业案例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科交叉、产研融合”的育人体系,其打造的“首席数字官百人会”已成为连接产业与技术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