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屠晨昕
固态电池,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方向,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及消费电子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捷报频传,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被一一攻克,让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以前100公斤电池最多支持500公里续航,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天花板。
在“政策+技术”的双轮驱动下,今年以来,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在国内加速推进。
图源:央视新闻
下一代储能技术“圣杯”,实用化面临难题
相较于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能够提供更大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续航能力,显著提升安全性、避免液态电解液泄漏以及降低热失控风险,同时工作温度范围更宽、在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表现更为突出,被誉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圣杯”。
但是,它一直面临一个棘手难题——固态电解质和金属锂电极之间必须保持紧密接触。
电池充放电全靠锂离子在正负极间“往返跑”。锂离子相当于电池中的“外卖小哥”,负责把电子从电池正极送到负极,固态电解质就是“送外卖”所行驶的“道路”。
固态电解质硬脆如陶瓷,金属锂电极却软得像橡皮泥。两种材料贴合,就像把橡皮泥粘在陶瓷板上,界面处坑坑洼洼。传统做法要靠笨重的外部设备持续施压,导致电池又大又重,难以投入实用。
图源:央视新闻
三大技术突破,推动电池续航和安全质变
如今,我国多个科研团队纷纷出手,三大关键技术突破让“陶瓷板”和“橡皮泥”实现严丝合缝,彻底打通固态电池的续航瓶颈。
突破一——“特殊胶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相关团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突破了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
这种“特殊胶水”在工作时,会顺着电场跑到电极和电解质的接口处,主动吸引锂离子过来,哪里有小缝隙、小孔洞,就自动流过去填满。
图源:央视新闻
突破二——“柔性变身术”。中科院金属所的科学家用聚合材料给电解质打造一副“骨架”,让电池像升级版保鲜膜一样抗拉耐拽,弯折2万次都完好无损。同时在柔性骨架中加入一些“化学小零件”,让电池储电能力提升86%。
突破三——“氟力加固”。清华大学团队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能够防止高电压“击穿”电解质。在满电状态下经过针刺测试、120℃高温箱测试都不会爆炸,可以确保安全和续航“双在线”。
图源:央视新闻
全固态电池样车,已在国内开始路试
与此同时,固态电池厂商也在技术上不断获得突破。
9月2日,亿纬锂能“龙泉二号”10Ah全固态电池下线,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而孚能科技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400-500Wh/kg,均远超当前在售锂电池的水平。
全固态样车路试也已逐步开启。5月,奇瑞汽车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星纪元ET开启路试;长安汽车预计,金钟罩全固态电池将在2025年底前实现功能样车首发。
不过,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日前透露,全固态电池虽潜力巨大,但目前成本仍为液态电池的5倍至10倍,量产仍面临材料、工艺、产业链等多重挑战。
第十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上拍摄的固态薄膜电池 (2024 年 11 月 6 日摄)。唐文豪 摄(《瞭望》发)
政策端不断发力,产业链加速布局
近期,政策端的持续加码,为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核心支撑。
9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印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提升协同攻关效率,支持人工智能、先进存储、三维异构集成芯片、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
此前在2月份,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固态化发展,加强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布局。
3月,工信部发布的《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也提出,将全固态电池作为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研究显示,2024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约7GWh,2027和2028年有望达到18GWh和30GWh。
华金证券研报称,新国标的实施,无疑加速了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实际量产的进程,尤其是当下车企对安全性的高度重视,大大推动了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瞭望》杂志、经济参考报、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