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雷电起源百年谜题破解!西安交大发现冰新效应,清洁能源现曙光!
创始人
2025-10-27 22:41:51
0

每逢夏季雷暴,我们总会看到乌云中银蛇乱舞,听到苍穹上轰鸣阵阵。

从宏观上看,雷电不过是云层中积累的电荷达到极限后,发生的空气击穿放电现象。

但若将视角缩小到云层内部的微观世界,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浮出水面:科学界对雷电的确切起源其实知之甚少。

在典型的雷暴云内部,电荷分布层次分明。

云顶是带正电的小冰粒,云的中下部是带负电的较重组分(如霰粒),最底部还有一小片正电荷区域。

当这些区域间的电势差足够大时,空气被击穿,闪电便应运而生。

但最核心的谜团是:电荷是如何在云中积累起来的?

百年谜题:雷电从何而来?

早在18世纪,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证明了闪电的电气本质,但雷电的确切产生机制却困扰了科学家数百年。

在雷暴云中,数以亿计的冰粒和霰粒(软雹)上演着激烈的碰撞舞蹈。

这些碰撞长期以来被视为电荷分离的潜在源头,但具体的物理过程却一直笼罩在迷雾中。

以往,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压电效应”,即材料在均匀受力下产生电场的现象。

按照这种思路,云中冰粒碰撞产生的压力可能直接导致了电荷分离。

然而这一理论存在根本性缺陷:自然冰的晶体结构是非极性的,根本不具备压电特性。

这就好比试图从石头中榨出油来,违背了材料的基本性质。

物理学上的这一矛盾让闪电的起源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科学家们曾提出多种理论,从冰粒的破裂到摩擦起电,但没有任何一种解释能完全令人信服。

这个看似基础的自然现象,竟成为现代物理学中一个持久的不解之谜。

意外发现:当冰遇见弯曲力

转机来自一次纯属偶然的实验误差。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力化学耦合与智能介质实验室的申胜平团队正在测量一种材料的挠曲电性,却在接近零度时发现了一个异常信号峰值。

经过排查,研究人员最初怀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冰干扰了实验结果,但最终发现这只是一次设备参数设置错误。

尽管这场虚惊与冰无关,却激发了团队对冰本身的好奇心。

他们决定转向研究这个看似普通的物质:冰是否具有挠曲电效应?

与压电效应不同,挠曲电效应描述的是材料在非均匀变形(如弯曲)时产生的电极化现象。

这就好比弯曲一根塑料尺子,它不仅会变形,表面还会产生静电。

测量冰的挠曲电性面临巨大技术挑战。

冰样品必须纯净,因为杂质、气泡和形状都会影响其结果。

研究团队最终找到解决方案:在电极片间注入经特殊处理的去离子水,在零下45摄氏度的环境中让水直接冻结成冰梁。

实验结果令人振奋:冰确实具有挠曲电性,其挠曲电系数约为纳库伦/米量级。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冰表面会形成极薄的铁电“皮肤层”,进一步增强了整体的挠曲电效应。

破解谜团:冰粒碰撞如何产生电荷

发现冰的挠曲电性后,研究团队立刻意识到这可能与雷电形成有关。

然而,由于缺乏冰接触起电领域的研究背景,他们最初提出的雷电理论模型并未被审稿人接受。

转折点出现在一位匿名评审专家的介入。

这位专家对研究给予了极高评价,并回复了长达数十页的评审意见,详细阐述了目前对冰碰撞起电过程的理解和存在的问题。

在这位专家的帮助下,研究团队最终建立了完善的雷电模型,以定量方式揭示了冰的挠曲电效应如何参与闪电的形成。

该模型能很好地解释雷暴云中典型的“正-负-正”三层电荷结构:

当上升气流推动小冰粒向上运动,与因重力下降的大霰粒(软雹)碰撞时,碰撞界面会产生不均匀形变。

此时,冰的挠曲电效应会驱动冰粒表面薄液层中的正负离子分离:冰粒带正电,霰粒带负电。

随风上升的冰粒聚集在云层上部,形成正电荷区;而下沉的霰粒则聚集在云层中部,形成负电荷区。

在靠近地面的较暖温度区域,冰的挠曲电系数符号发生翻转,导致霰粒反而带正电,形成了云底部的正电荷区。

这一精巧模型成功地解释了长期困扰学界的雷暴云电荷结构问题,并将微观的冰粒行为与宏观的雷电现象联系起来。

意外增强:盐冰的非凡潜力

在确认纯冰的挠曲电特性后,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了日常生活中更常见的盐冰。

令人惊讶的是,盐冰的产电能力比纯冰高出上千倍。

更引人注目的是,盐冰弯曲产电的机制与纯冰完全不同。

在零下65摄氏度以上,盐冰的“挠曲电系数”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强。

研究发现,盐水结冰时,盐分子会被排挤到冰晶粒之间的边界,形成纳米级的准液体通道。

当盐冰被弯曲时,这些通道中的钠离子会定向流动,产生电流。

研究团队将这种新机制命名为“挠曲流电效应”。

基于这一发现,团队专门为盐冰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挠曲梁结构。

测试表明,该器件的输出功率与当前性能最佳的挠曲电材料相当,展示出盐冰作为可再生、可持续清洁能源材料的潜力。

应用前景:从地球传感器到地外生命探索

这一关于冰电特性的基础发现,可能在未来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在地球上,盐冰有望成为制造环保型力电换能器的材料。

这种设备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为传感器提供动力。

特别是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冰基器件可能发挥独特优势。

不过,要实现实际应用,还需解决冰的力学疲劳和电学损耗两大挑战。

在太空探索中,这一发现可能改写我们对冰质天体的认识。

木星的卫星木卫二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壳,其下则是咸水海洋。

基于挠曲流电效应,木卫二冰壳在陨石撞击或地质活动时可能产生可观的电能。

这种电能或许能够支持生命存在,为地外生命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防雷技术:从传统避雷到现代防护

回望地球,人类早已学会如何应对雷电的威胁。

传统的富兰克林避雷针通过引雷上身,将电流导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

现代建筑则普遍采用“笼式避雷网”技术。

这种系统利用建筑物本身的钢筋网络作为引下线和接地体,形成一个保护笼。

以鸟巢为例,其巨大的金属屋面板充当接闪器,所有的“钢筋铁骨”则构成一个笼式避雷网。

当雷电来袭,电流会沿着这个“高速公路”迅速导入地面。

近年来,科学家还在探索更先进的避雷技术。

日本NTT公司成功实验了“空中避雷针”,使用特殊设计的无人机主动诱发雷击。

这种无人机配备耐雷笼,能承受雷击后继续飞行,为重要基础设施提供了新的防护思路。

闪电并非总是破坏的代名词。

它还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天然氮肥,同时产生的臭氧可以净化空气,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西安交大团队的发现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也可能隐藏着尚未揭晓的奥秘。

从暴雨中的雷暴到实验室里的冰梁,科学的魅力往往就藏在这些平凡事物的不平凡之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苹... 有不少朋友疑惑苹果iPhone 16 Pro和16 Pro Max有什么区别?该选择哪一款更好?各自...
2025年值得入手的2款智能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无论是健康监测、信息提醒,还是时尚搭配...
2024年OPPO手机全攻略:... 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工具,它更是我们记录生活、享受娱乐、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伙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O...
原创 2... 从去年华为用上了麒麟芯片开始,华为的市场份额就蹭蹭的往上涨,当时抢购的人特别多,一时间还买不到现货,...
第五轮学科评估对比:西安交大突...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表现可圈可点,新晋的3个A+学科:机械工程、...
vivo手机5g开关在哪里打开 vivo手机5G开关的打开方式可能因手机型号、系统版本及运营商网络支持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
解决FaceTime无法使用的... FaceTime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视频通话应用,广泛应用于iPhone、iPad和Mac等设备上。...
steam官网无法访问?这个办... 对于广大游戏爱好者而言,Steam平台无疑是获取最新游戏资讯、购买游戏、与全球玩家互动的重要阵地。然...
原创 直... #热点周际赛# 随着科技的进步,儿童智能穿戴设备逐渐成为了家庭中的新宠。华为作为智能穿戴领域的领军者...
原创 麒... 为了普及原生鸿蒙(鸿蒙5.0),抢占更多的中端手机市场份额,华为nova系列今年开始计划一年两更,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