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9日消息(记者张爽 张棉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他说让我再改一下,我就觉得我得抓紧起来,赶快把它修改完。”接到中选电话时,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4级设计学研究生董恬还在半梦半醒间,熬夜后的她一度怀疑自己听错了——这通电话,意味着她设计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正式被国家采用。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标识设计如何出炉?以航天员头盔图案为主体设计的标识里,又藏有怎样的星空?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2024年11月,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一间工作室里,灯光常常亮到凌晨。一群师生正为国家载人航天任务标识设计紧张创作。董恬提交的第一稿还带着强烈的动态线条与倾斜构图,试图用视觉冲击力表现航天速度。但指导老师顾欣提出了关键建议:能不能换个视角?不是从地球看飞船,而是从太空回望——从一名航天员的头盔面窗里,看见宇宙。
董恬告诉记者:“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没有想过(中选),因为我们学校的老师都非常重视这件事情,很多师生都参与其中。我周围就有很多朋友的设计很强,比我设计得更好的大有人在。当时我觉得只要能够完成并交上去,就算是自己的一个作品,没有想过它后续可以入选到网络投票环节,更没有想过之后会中标。”
神舟二十一号标识设计方案修改过程(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最初版色稿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灵感在反复打磨中逐渐清晰。团队决定以航天员头盔为核心视觉主体,将以往常见的飞船、火箭等元素退居其后,转而通过头盔面窗的反射,呈现神舟二十一号与空间站对接的瞬间。这一视角转变,让标识不再是冰冷的技术符号,而成为有温度的人类目光。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顾欣介绍:“这一次的创作,我们主要是从人的视角出发。以往的发射任务大多直接观察发射过程中天空和太空的形象,但是这次我们采取宇航员头盔的反射角度来体现发射任务,主要基于人的视角。我们认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国家取得的这些成就,最终都是由人来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方案体现的是一种人定胜天的理念,最后也得到了官方和社会投票的认可,有幸成为这次发射任务的标志。”
构图也经历了重大调整。最初的草图强调动感和结构细节,头盔呈倾斜姿态。但在多轮讨论后,团队决定改为轴对称布局,让视觉重心垂直居中,自上而下依次排列任务年份“2025”、对接组合体、地球轮廓与任务编号“21”,形成庄重稳定的仪式感。环绕头盔的双圆环,既似古代天文仪,又象征轨道运行,交汇点落在祖国大地上,寓意使命与家国同频共振。
董恬说:“最开始就是在找跟航天相关的元素,然后寻找并研究了很多之前中标过的标识设计,大概确定了要用圆环形式去做设计,在选定具体元素的时候确定了宇航员头盔。其实一开始想表现动态感,用线条细节去勾勒并呈现出偏手绘的感觉。再后来,老师们给了我一些建议,例如这样呈现可能会有些杂乱,不如让它(标识)居中,让它(标识)更加庄严一点。”
定稿版草稿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色彩系统同样经历优化。标识外圈采用国旗红黄配色,象征国家荣誉;内圈深蓝代表浩瀚宇宙;白色飞船与空间站在星光中精准对接,下方蓝白相间的地球倒映于头盔之中,任务编号“21”以明黄色点缀,强化识别度。整个设计摒弃复杂渐变,转向高辨识度的平面化表达,确保在不同媒介中都能清晰传播。
董恬回忆道:“在创作过程中,许多老师对我帮助很大。例如我之前一直搞不清楚,空间站和载人飞船的对接口到底是怎样对接的?我在微信上问了胡永攀老师,他详细地为我进行了解答,我之前的对接图样有些问题,后续也做出了修改。”
2025年初,设计方案最终定稿。这是继神舟十七号之后,四川美术学院再次承担国家重大航天任务标识设计工作,标志着艺术设计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工程。从小小的标识走向浩瀚的深空,设计师心中的星辰大海正在渐渐清晰。
顾欣表示:“我们通过实际的行动来践行川美的培养理念:出人才、出作品。希望我们在未来更多的项目当中,也能够得到这样的认可,做出自己的贡献。”
航天细节拆分图修改版(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神舟二十号标识设计者董恬(左)、顾欣(右)(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