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哈尔滨日报
■方爽 本报记者 梁可心
在位于南岗区的工大雷信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正围绕着一项尖端技术进行最后的攻关。不久后,这项源自实验室的“多维压电纳米运动系列平台关键技术”,将在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扶持下,驶入产业化“快车道”,成为解决国内相关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利器。这只是南岗区在“十四五”期间,以精准服务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
“十四五”以来,南岗区工业信息科技局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工业强基、科技赋能、服务提质”三大抓手,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创新动能,交出了一份工业增加值占比翻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70家的亮眼成绩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工业筑基
从“压舱石”到“新引擎”
走进南岗区的各大工业企业车间,机器轰鸣声中涌动着提质增效的蓬勃生机。这背后,是南岗区一套精准的“组合拳”。
“我们通过领导包联机制,下沉到企业一线,面对面了解堵点难点,为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南岗区工业信息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市场、资金、人才问题,南岗区常态化开展场景对接、银企洽谈、人才招聘等专项活动,为企业扫清发展障碍。
在精准滴灌下,南岗工业经济的“体格”更强壮。数据显示,全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4.4%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8.8%,实现翻倍增长,哈铁装备、上洋包装等8户企业成长为亿元以上企业。同时,一支由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专项服务团队,深度挖掘“临规”企业潜力,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2户,这些企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稳健前行的“压舱石”。
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在加速。南岗区依托辖区雄厚的科教资源,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同时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助力森鹰窗业于2022年9月成功上市。目前,全区已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1户,其中2户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小巨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增至17户,新增省级数字化车间4户,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科技赋能
让创新“活水”奔涌成河
作为科教资源富集区,南岗区将科技创新视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围绕数字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
2024年,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70家,创新型企业集群效应持续增强,创新动能日益凸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也驶入“快车道”,“十四五”期间,南岗区已向工大雷信、芯明天科技等5家企业发放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3154万元,推动多项关键技术落地转化。同时,积极助力智萃生物“生物活性物质数字化仿生萃取及分离纯化技术与模块化系统装备”等项目争取生态圈联合引导资金,有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实现高效转化。
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同样成效显著。以创新创业走廊建设为牵动,南岗区持续加大培育力度,全区各类孵化载体已增至75个,其中包括国家级12个、省级18个。这些高品质孵化空间如同一座座创新“苗圃”,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流程、全周期服务,推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裂变生长,持续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服务提质
营造“热带雨林”式发展生态
优质的发展环境是企业成长的沃土。南岗区工业信息科技局以政策赋能为突破口,编制《政策汇编》并精准推送,建立政策申报“全流程”服务机制,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十四五”期间,累计帮助1062户企业兑现奖励资金约3.8亿元,切实为企业减负添薪。
此外,南岗区还创新打造了“产研融合·智创南岗”服务品牌,强化与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院所的对接合作。通过成立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及服务中心,举办系列对接活动,大仪智行、飞米智能等一批优质企业相继落地,搭建起成果与市场间的重要桥梁。
从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到实验室的智慧火花,再到政府服务的精准高效,南岗区正以坚实的工业基础为盘、以澎湃的科技动能为笔,绘就一幅生机盎然的发展新图景。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南岗区工业信息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总结“十四五”宝贵经验,聚焦三大方向,持续优化环境、激活动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