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Marantz CD50n、Model 50和Bower & Wilkins 705 S3这个搭配多多少少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在90年代但凡家里用着Marantz,或者Bower & Wilkins(当年大家称为B&W)的音响,那就证明这家庭拥很好的经济能力。我家在那个年代曾有幸先后拥有过这两个品牌的音响,身边的亲戚朋友除了羡慕,还是羡慕,我印象特别深刻。
在另一方面,在那个时候我开始体会到好音质对生活品质带来的改善。当听着熟悉的唱片,感受到细致传神的音乐时,人的身心就得到放松,心情就会变好。除了听唱片,那时候还会用音响收听电视节目的声音,音质比电视机自带喇叭强得不止一丁半点,完全属于沉浸式体验,一家人因为一套音箱而变得融洽。
搭配Marantz CD50n、Model 50的音箱是Bower & Wilkins 705 S3书架音箱
怎么样的音响才算好音响?有一种惯性思维就是:能满足音响发烧友对音质追求的音响就是好音响。在这种情况下,音响就是个人属性。但要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一套音响能够让家庭变得融洽,能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使用方式,而且音质也不错,这也是算得上一套好音响。
三年的“音悦家”全国体验活动,我走遍了大江南北。我在活动上最常遇到来宾,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他(她)问我:我手机上这些音乐能不能通过蓝牙,或Apple Airplay传到音响播放。还有另一种现象就是,遇到夫妇,或者情侣来试听和选购音响,彼此之间会商量,最终选择一件,或者一套大家都能接受的音响。所以音响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保证好的音质,同时又要满足更多人的使用需求。
从这个搭配方案来看,CD50n就是最好的体现之一。它是一款多功能一体机,包含了CD播放、流媒体音乐播放,外置DAC、还能以蓝牙、Apple Airplay两种无线音频传输技术将音乐传送到CD50n。CD播放、流媒体音乐播放,外置DAC功能都是面向影音爱好者而设的功能。影音爱好者注重音质为先,听音乐时会有固定的皇帝位。在音乐源的选择方面,通常年纪较大者倾向选择CD唱片,年轻群体倾向选择订阅TIDAL、Quboz等高音质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又或者下载高规格的数字音乐文件。如果为了方便,为了营造一种音乐氛围,可以使用蓝牙,或者Apple Airplay功能将音乐传到CD50n。另外,通过HDMI ARC功能,CD50n可以快速接收电视机播放影视节目的音频信号。当前的电视节目声音质量与以前相比已经好了不少,尤其一些演唱会,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声音质量就很不错,这时候再用一套好音响播放声音,那么“影像 + 声音”会相互强化,实现1+1大于2的体验感。
Model 50功放面板上中间的圆形显示窗是Marantz经典的设计,最早出现在Model 9电子管单声道功率放大器上面
Model 50合并功放是纯模拟放大器,功率放大部分采用AB类设计,每声道输出功率70W(8欧姆)。在一些对音质影响关键的位置还用上了Marantz定制的元件
Model 50是对应CD50n的合并功放,每声道的输出功率为70W(8欧姆),这次搭配的音箱是Bower & Wilkins 705 S3书架音箱。Marantz在外观设计方面很注重一致性,甚至连机箱尺寸都基本一致。首先在前面板方面,我个人的定义,它们的前面板由功能面板和主体面板两部分组成。
功能面板就是中间凸出的部分。这部分都是器材的主体功能按键、旋钮和显示屏,由于放大器和播放器提供的功能不一样,所以功能面板上的布局就不一样。主体面板就是位于功能面板后方的,宽度最大的面板。这块面板呈现了新款Marantz器材的设计元素之一,其灵感来源我觉得是“波纹效应”。“波纹效应”既是一种物理学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这就好比一段大家熟悉而动听的音乐,通过优秀音响器材呈现出来,在一瞬间令我们产生共鸣,引发大家对音乐和音响的热议。或许Marantz的设计用意就是通过音响让音乐让大家产生共鸣。而Model 50的圆形显示窗就是Marantz的经典设计,最早出现在1960年推出的Marantz Model 9单声道电子管功率放大器上面。
另外,Marantz面板上的灯光设计也很讲究。在主体功能面板的四周有一圈灯光照射在“波纹效应”的面板上,并采用了“见光不见灯”的照明设计理念,用于营造环境氛围光。这种照明设计在当代追求品味的家居照明当中被广泛应用。而且不同的外观颜色,其灯光效果也不一样。“曜石黑”面板显冷峻又神秘,“银-金色”面板则显温暖又柔和。仅仅面板的设计就结合经典、现代照明,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等元素,可谓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最近我在电脑里找到了一段管风琴的录音,是一位朋友分享給我的,并告诉我“有时间可以听一下”。我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是一段采用模拟磁带转录的数字音乐。管风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乐器,它既可以发出宏大震撼的声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也能发出轻柔优美的声音,如轻抚人的内心。刚好这段音乐正是轻柔优美,不会对音响产生压力,而且旋律特别舒服。我从音响系统里面听空间广阔,有立体感的声音,特别是声音的深度表现,我能够清晰的感受到管风琴的声音定位位于音响的后方,甚至是位于音箱后方的墙面。还有声场的高度感,我很明显的感受到声音的定位要高于音箱的高度,而且我还能听到清晰的空间残响声音以及感受到隐隐约约的低音包围感。
还有一段由单簧管与钢琴改编的德彪西的《亚麻发色的女孩》,同样采用模拟磁带以数字转录成文件。从音响里面听到这段录音,在音响效果方面,单簧管的音色圆润有光泽,钢琴的声音凝聚触键清晰,而且声音听起来感觉自然真实,不会给人一种夸张的音响效果,所以我能够一直听下去,直到听完整个音乐专辑。
捷克Supraphon唱片公司在1989年发行的“Josef Suk Treasury”系列第三辑是我这次听音响时带来的唯一一张CD唱片。由Josef Suk演奏德沃夏克创作的作品。相比起DECCA、DG这些大公司的录音,Supraphon的制作水平还不够HIFI,不太讨好耳朵,不过由于后期制作痕迹较少,所以音色更直接。所以我在音响里面听到鲜活,强烈的乐器质感,以及清晰的乐器定位。当然,我还能在音响系统里面感受得到Josef Suk当年的演奏真的非常认真严谨,毕竟他是在演奏其外祖父的作品。
听这套音响的时候,我不仅仅听打着“发烧级”标签的录音制作,我还听一些当前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录音。例如,周深的《大鱼》,蔡徐坤的《Deadman》,王菲的《世界赠予我的》,我使用Apple Music平台,并将电脑接到CD50n,声音效果是真的不错。其实,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把这些流行歌接到音响系统里面听,你会发现这些流行歌的制作水平并不差,甚至是相当好,比起那些俗称“口水歌”的翻唱专辑要好太多了!
Marantz CD50n与Model 50搭配B&W 705 S3的方向是在保证高音质的同时,又能满足全家人的多元化需求。CD50n集CD播放、流媒体、蓝牙、电视连接于一身,既能满足影音爱好者对音源的苛刻要求,也能让任何家庭成员轻松享受音乐。当全家都能用自己习惯的方式享受音乐,并对音乐产生共鸣时,这才是音响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