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沧州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 推动产业向新向强
11月12日航拍的河北凯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区。 本报记者王雅楠摄
11月13日,在沧州中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查看设备。 本报记者王雅楠摄
□本报记者 王雅楠
一架架鲨鱼飞机走下生产线;高纯度甲基叔丁基醚远销海外,助力提升油品质量;自主研发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推动锂电池升级……
今年,沧州市积极构建以“2+8”重点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做大做强绿色化工和管道装备两大主导产业,以及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制造、低空经济等八大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新向强。
近日,记者走进企业、科研院所,实地探访一个个创新发展的现场。
聚焦延伸产业链
推动主导产业迈向高端
11月12日,在位于沧州南大港产业园区的河北凯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意公司”)碳四新材料一体化生产现场,数十个白色球罐整齐排列,精制、异构化、脱氢等装置通过工艺管道相连,甲基叔丁基醚自动化生产线正稳定运行。
“这批正在生产的甲基叔丁基醚产品,不久后将发往新加坡。”该公司设备总监孙明春说,总投资102亿元的碳四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分为两期建设,一期于今年6月正式投产,主要生产用于汽油添加剂、轮胎橡胶添加剂的甲基叔丁基醚等产品,进一步提升高品质油品的质量。
凯意公司作为一家原本以沥青生产为主的河北省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建设碳四新材料一体化项目,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孙明春介绍,甲基叔丁基醚自动化生产线采用了最新的节能技术和高度自动化生产装置,生产的甲基叔丁基醚纯度达99.5%以上,主要出口海外。目前,产品订单已排到明年1月。
以碳四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为契机,凯意公司持续加大人才培育和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进一步夯实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
在碳四新材料一体化生产区域不远处,另一片建设工地内,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装置吊装。
“这是我们正全力推进的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该项目主要生产负极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高功率石墨电极、高端碳素制品等领域。”孙明春说,该项目全部采用全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建成后可实现企业内部产品的循环与原料高效利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打造集智能化、绿色化、规模化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基地。
绿色化工产业是沧州市主导产业。沧州市扎实推动传统化工产业向绿色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重点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支持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大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化工企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沧州着力打造渤海新区黄骅市和任丘市两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构建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系统。
同时,沧州市积极推进绿色化工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大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化工领域的应用,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智慧园区建设,引导全市化工产业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沧州市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全市绿色化工产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5家。前9个月,绿色化工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
建强科技创新平台
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11月13日,位于沧州经济开发区的沧州中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调试生产设备。不远处的成品区内,一轴轴白色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整齐摆放。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在锂电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该公司副总经理魏世辉拿起样品说,与传统隔膜不同,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从材料源头进行分子级创新,通过独特的聚合物微孔结构实现了功能突破,具有阻燃、高延展性、高化学稳定性等特点,能显著提升锂电池的安全性。使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生产的锂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消费电子等领域。
魏世辉介绍,中孚公司自2021年成立以来,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专注于“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这一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动锂电池升级。目前,公司已建成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另有4条正在加紧建设。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2.5亿平方米。
为了强化创新能力,今年10月22日,中孚公司与南开大学共建“南开大学—沧州中孚新能源联合实验室”,聚焦高性能固态电池关键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与电池体系适配创新,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
“实验室将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培养高水平科研与工程技术人才。”魏世辉表示,这不仅助力企业发展,也将服务京津冀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公司自去年投产以来,已接到国内多家知名电池生产厂商的订单。
沧州市将新能源新材料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积极推动锂离子电池储能装备规模化生产,鼓励相关企业建设完善锂电池正负极、隔膜材料等产业链,围绕核心企业培育打造新型储能装备生产制造基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而平台建设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沧州市通过资金支持、全流程帮办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目前,沧州市共建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126家,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注入强劲动力。
拓展“通航+”新赛道
打造低空经济发展新高地
11月12日,记者走进位于沧州中捷产业园区的捷中鲨鱼(沧州)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两架白色飞机映入眼帘,流线型的机身酷似鲨鱼,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这两架飞机已完成在中捷通用机场的试飞,具备出厂条件。目前,我们正与意向客户洽谈。”该公司副总经理巩建学说,鲨鱼飞机属于轻型运动飞机,其最大飞行高度可达4500米,时速可达300多公里,最远航程超过1600公里。它无需专用跑道,在草地上也能起降。
巩建学介绍,鲨鱼飞机项目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重点合作项目,2019年落户中捷通航产业园。2023年初,捷中鲨鱼(沧州)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取得生产许可证,鲨鱼飞机正式进入量产阶段。
鲨鱼飞机的机身90%采用碳纤维、芳纶纤维等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重量轻等优点,可用于娱乐体验、航空运动、医疗救援、应急处理等领域。“鲨鱼飞机进入量产阶段后,提升飞机零部件国产化率成为企业发展的着力点。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拓展鲨鱼飞机的国内外市场。”巩建学说。
除了飞机的研发生产,飞行员培训也是中捷产业园区的一项重要业务。园区内的中捷通用机场自投用以来,先后承接了50余家公司的飞行训练业务。
当天,记者在中捷通用机场看到,4名飞行学员在飞行教员的指导下,进行实操培训。
“中捷通用机场已建成一条长1200米、宽26米的跑道,具备飞行培训、航空器试飞、短途运输等多元化业务承载能力。”沧州中捷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郜朕祥说,机场已与国内多家航空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承接飞行训练任务,未来还计划开展航空会展、飞机拆解维修、仓储物流、高端装备制造等项目,不断拓展“通航+”服务模式。
作为沧州市航空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中捷产业园区正依托通航产业园与通用机场,深化与中东欧国家通航企业的合作,重点布局通航制造、物流运输、教育培训等产业,全力发展低空经济新赛道。
近年来,沧州市积极布局低空经济这一未来产业,先后出台《沧州市低空经济发展规划(2024—2030年)》《沧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了低空经济发展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从应用场景、核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要素支撑五方面支持低空经济的快速成长与创新升级。
立足本地基础与产业发展特征,沧州正重点打造“一中心两基地”——沧州市低空经济技术创新中心、沧州市低空经济核心产业基地、沧州市低空经济核心产业人才教育基地,以不同功能定位承载产业发展核心需求,构建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新生态。
从绿色化工的集群发展,到新能源新材料的技术突破,再到低空经济的赛道开拓,沧州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升级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发展动能强劲的沿海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