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太和医院:科技赋能医疗创新 温度守护健康根基
十堰市太和医院。
在“健康湖北”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十堰市太和医院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人文关怀为底色,通过AI医疗生态构建、诊疗模式革新、住院服务优化三大维度创新,构建起“效率+温度”双提升的智慧医疗体系,成为全国市级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AI医疗生态:从诊前到诊后全流程智能化覆盖
“最近老感觉右上腹隐隐作痛,并且食欲减退。在家询问AI后,AI立马给了我建议。”近日,十堰市市民张女士登录太和医院小程序,在该院“素问”医疗大模型中用语音输入提问。大模型通过查询分析她的健康档案,生成“胆囊疾病风险概率为72%”的初步研判,推荐她做肝功能检测及超声检查。在该院门诊,接诊医生结合检查结果,确诊张女士患胆囊结石并为其制定了微创手术方案。
“素问”是太和医院自2023年起研发的基于海量医疗指南、书籍论文、药品说明书等专业资料以及千万量级临床案例的医学大模型,具备临床思维能力。该系统已实现医院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患者终端的三端协同:诊前通过APP/小程序智能引导患者完成症状自述、病史上传,自动生成结构化预问诊报告并实现智能导诊;诊中依托GPU超算平台辅助医生生成诊疗记录、识别检验异常值并提出诊疗建议;诊后为患者建立动态健康画像,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这一创新成果在国家卫健委首次“医疗人工智能临床应用研究课题”评选中,以5.5%的申报成功率脱颖而出,成为湖北市级医院唯一入选单位,标志着太和医院AI医疗研发应用水平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技术创新:让医疗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太和医院不断通过技术创新诠释“医学温度”。去年3月,一位75岁的老人因为反复发烧两个多月来到太和医院就诊。医院临床分子诊断中心通过先进的病原微生物二代高通量测序(NGS)检测技术,很快患者就被确诊为布鲁氏菌感染。这种疾病通常是通过接触牛羊等牲畜传播的,经过详细询问,果然发现患者经常帮邻居喂羊。有了准确的诊断,治疗就变得简单有效,患者很快就康复出院了。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检测技术以前十堰地区的患者需要把样本送到北京、上海等地检测,现在在当地就能完成,不仅节省时间,检测结果也更加准确可靠。
一位患者在体检中发现肺部结节需要手术,但一听说要插各种管子就非常害怕。太和医院胸外科团队推荐了最新的免插管麻醉技术。这项国内先进的技术完全颠覆了传统胸科手术需要插气管、胸管和尿管的方式。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只用了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由于不需要插管,患者术后没有出现常见的喉咙痛、声音嘶哑等不适,恢复得特别快,住院时间和费用也都大幅减少。
诊疗模式革新:缩短诊疗周期 降低医疗负担
“我上午忙完工作,中午开车过来,下午就能做完放疗再回家,太和医院肿瘤日间治疗让我兼顾了工作和治疗,真的很方便!”家住十堰市郧阳区的患者张先生感慨道。据了解,该中心自2024年3月运行以来,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与主诊医师负责制实现评估—治疗—随访全流程闭环管理,有效缩短患者诊疗时间,降低非医疗花费。
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方面,医院制定《互认管理办法》。2024年下半年,太和医院互认病人检查检验结果1834项,为病人节约32.52万元,2025年上半年互认病人检查检验结果增至3144项,为病人节约42万元,同比增长71.4%,患者经济负担显著减轻。
住院服务优化:“全院一张床”与“免陪护”双突破
2025年3月起,太和医院推行“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通过床位动态统筹与医生随患者跟进机制,实现院内床位高效利用。同步推进的“预住院”流程缩短了住院时长,有效降低了医疗费用,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同步推进的“免陪护”服务试点,联合专业机构培训573名持证护理员,构建标准化陪护体系,推行收费透明化及个性化服务。自3月试点实施“免陪护”服务以来,累计服务717个家庭6730人次,实现零投诉与高复请率,服务满意度持续提升。
从AI医疗生态的全流程覆盖,到技术创新中的人文关怀,再到诊疗模式与住院服务的系统性优化,十堰市太和医院以“科技赋能医疗、温度守护健康”的实践路径,为“健康湖北”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范本。未来,医院将继续深化智慧医疗创新,让更多患者享受到“高效、精准、有温度”的医疗服务,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基层智慧。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