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这段时间,互联网上批评雷军、俞敏洪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两位都是创始人IP做的极为出色和出圈的创业者,不管是事业还是口碑都非常好,但依然避免不了今天被挂在热搜上挨骂,被称为“老登”,被骂“虚伪”。
更重要的地方在于,很多所谓的专家解读也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精英的傲慢”,好像所有错都是这些创始人的错。
这也影响了我们很多做创始人IP的企业家,本来站在镜头前就不容易,现在连雷军、俞敏洪都在挨骂,那自己还有必要继续做创始人IP吗?
02
其实,我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必须要做。
而且,我们要理解问题的本质,雷军、俞敏洪今天遇到的舆论批评,是因为他们的创始人IP做的不好吗?
其实恰恰相反,就是因为做好了,才会陷入这种“知名度悖论”。
什么叫做知名度悖论呢?
我们就拿熟悉的雷军来说,他把自己的个人IP跟小米公司的命运深度绑定,以创始人的身份出镜,花了大量时间拍摄视频、做直播,去讲解晦涩难懂的技术细节,用视频带着用户走进工厂、供应链,展示小米的方方面面,让他们感知到产品背后的价值与诚意。
同时,雷军本人又极具亲和力跟娱乐精神,非常有网感,愿意下场玩梗。
这种接地气的形象,打破了公众对企业家的刻板印象,让雷军赢得了大量用户的喜爱,也构建了一个极具凝聚力的米粉群体,
所以,雷军的创始人IP成为了小米最强大的营销引擎,创造了巨大的免费流量,给小米进军高端化和汽车业务贡献了难以估量的价值。
但悖论的一面在于什么呢?
小米空前的成功和创始人IP的巨大影响力,同样也把雷军放到了显微镜下,用户对他的期望不断在提高,每一次成功都会被放大,但每一次的偏差也会被放大。
像雷军这几次的舆论风波,都源于内部协同出了问题。
也就是营销部门创造的概念跟工程部门造的实物出现了偏差,最终这个结果就由深度绑定的创始人IP来买单。
过去像这样的问题对于小米这个挑战者来说,还是可以被容忍的,毕竟成长是允许犯错的。
但今天,小米已经成为了一个敢于叫板保时捷和特斯拉的品牌,雷军也成为了首富级的企业领袖。
所以,曾经能被容忍的问题因为创始人IP和企业的巨大成功,反而在今天被看成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这就像一个小孩犯错,大家都会理解和包容,小孩嘛,犯错是正常的。
好了,你现在成为了一个大人,一个站在聚光灯下的领袖,你就应该是一个圣人,哪怕犯一点小错都会要挨骂。
这种外界期望值的根本性转变,也是我们觉得怎么批评雷军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所在。
但实际上,这恰恰也是创始人IP成功的一个标志。
所以,我把这种现象叫做“知名度的悖论”。
03
俞敏洪其实也是如此。
在当初教育行业的双减政策下,新东方失去了存活的理由,俞敏洪被迫遣散了大部分员工,非常体面的退场。
但是,老俞没有选择退休,带着剩下的人转型直播电商,成立了东方甄选。
他身上这种极具韧性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内核,吸引了很多人的支持,天然带动了创始人IP的成长。
在随后挖掘出董宇辉的个人IP后,东方甄选一发不可收拾,靠着这两大IP赢得了泼天流量,奇迹般的起死回生,这就是创始人IP在今天视播时代所起到的作用。
但同样,在聚光灯下,成功和问题也一起被放大了。
俞敏洪的问题在于什么呢?
他的问题是在高度透明的聚光灯下,很难去同时扮演好“慈父”、“精神领袖”和“老板”这三重身份。
像董宇辉事件,俞敏洪是用2B(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层管理逻辑,去应对2C(面向外部粉丝用户)的情感交互逻辑。
结果事情本来做的没问题,但用户不理解,你怎么成了冷酷的资本家?你对不起董宇辉。
而这次的年会,俞敏洪是用2C的情感交互逻辑去应对2B的科层管理逻辑,大众又觉得俞敏洪太虚伪了,然后开骂。
但实际上,俞敏洪真的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吗?
并没有。
这就是知名度的悖论,创始人IP越是出名,做得越好越大,用户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任何问题哪怕再小也会被无限放大。
04
那么,我们怎么去面对这种知名度悖论呢?
在单仁牛商的创始人IP特训营里,我跟很多企业家讲过,老板出来做IP,核心一定是成为自家品牌的一个背书,一个支持方,而不是成为一个出圈的网红。
特别是我们制造企业的创始人IP,一定不要试图去“讨好所有人”,而是要向特定的专业受众展示“有温度的专业主义”。
也就是全平台推广的时候,创始人IP所围绕的领域不应该超过公司的业务边界,对自己定位一定不要模糊。
当然,我们确实需要去借助于热点吸引流量,但不用像网红一样对热点发表评论,而是通过热点联系到自己的业务,让这个内容跟企业的业务范畴紧密相关,跟服务的对象紧密相关。
通过对特定对象传递对自己事业的看法,对市场跟业务的看法,从而赋予品牌不同的附加价值。
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证自己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价值跟品牌调性一致,跟品牌想要植入到用户心目中的关键词一致。
当然,在今天的视播时代,任何一个IP真正做起来,其实终究还是会遇到知名度悖论,因为它本身也是成功IP的一个标志。
在互联网上,没有所谓的身份高低,不查学历,也不查身份证,哪怕你不犯错,你是圣人,你也会因为你天然的身份而挨骂。
就像华为的花粉、小米的米粉,苹果的果粉,这三家凑到一起,哪次不是互相骂对方呢?
所以,放宽平常心,把知名度悖论作为IP成功的标志,把创始人IP当成一个过滤器,通过表达鲜明的价值观和立场,赢得目标群体的关注,同时过滤掉那些非目标的人群。
也就是我所说的,为了赢得一部分人,就必须做好失去另一部分人的准备。
成功的创始人IP一定不是去寻找最大的公约数,而是在寻找最深的情感共鸣,就像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伟大品牌一样,他们之所以被一群人狂热地爱着,正是因为他们有勇气不被另一群人超越的信念。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