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24日报道据台湾《旺报》11月23日报道,为打造无人机零组件的非红产业链,台当局经济事务主管部门提出“无人载具产业发展统筹型计划”,预计未来6年投入442亿元新台币(1元新台币约合0.23元人民币——本网注)。然而,无人机厂商直言,非红无人机的成本高出五至七成,补助400亿元恐远远不够;蓝营民代也说,若无法对症下药,投入再多经费,还是只能生产落后的产品。
台当局防务事务主管部门将无人机系统装备列为兵力整建重点项目,除对外筹购外,台当局行政机构也推出跨部会的“无人载具产业发展统筹型计划”,预计投入442亿元推动台湾地区无人载具发展,建立“非红无人机产业链”。
不过,有工程师表示,因台当局采购要求非红产业链,零部件的筹获更困难,目前采用非红零组件的无人机成本约高出五至七成,尤其关键部件如引擎的价差,保守估计更达五倍之多。
台当局工程师说,虽然欧美也希望建立自己的无人机产业链,但评估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取代大陆零部件市场,更遑论台湾地区仅补助400多亿元,投入远远不够。
民进党民代陈冠廷表示,台当局投入400亿元预算逐年采购,就是为了创造内需规模,让厂商敢于投资开模量产,若届时预算真的不足,会再争取。
蓝营民代马文君则强调,发展无人机若无法对症下药,甚至让厂商用“民用商规”产品充当军用装备,即便挹注大笔经费,最终生产出来的还是落后的产品,不仅外销无门,内需市场也难以消化。
另据台湾《旺报》11月23日报道,台军正加速无人机建军,但也要提醒台当局,若只顾着增加账面上的无人机数量,却忽略同步提升“飞控系统”“抗干扰能力”,花大钱建置的无人机军备,最终也只会沦为“花钱买安心”。
台湾地区无人机建军才刚起步,但无人机并非单纯采购硬件就能自然形成战力,从乌俄战争的实例可见,无人机需搭配通信链路、电子战防护、侦搜指挥系统与火力整合,才能有效作战,而台湾地区目前最缺乏的不是机体本身,而是“指挥控制系统整合”“抗干扰能力”“量产体系”以及“战场测试”,否则无人机很可能在战时很快就被干扰坠落,暴露台军位置,更严重的甚至是遭敌军知晓频段,如此一来花大钱建置的无人机恐将无用武之地。
台湾地区无人机产业链仍处在初期,包括关键零部件、耐干扰芯片、长航时引擎等仍仰赖进口,若急着采购,可能造就“仓促量产、品质未验证”的困境。台当局切勿揠苗助长,把“研发速度”误认为“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