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乌之间的航天合作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候苏联刚解体,乌克兰手里握着一大堆军工遗产,包括南方设计局那些顶尖的火箭技术。
乌克兰经济当时挺艰难的,工厂闲置,工人没活干,国家领导人库奇马本来就是搞火箭出身的,他知道这些技术不能白白浪费,得找门路卖出去。
中国正急需先进发动机来升级自己的运载火箭,长征系列当时还靠老技术撑着,推力不够,效率不高。1992年在北京的一个防务展上,乌克兰展出了RD-120液氧煤油发动机,中国工程师一看就感兴趣,因为这玩意儿燃烧效率高,适合多级火箭使用。
双方聊了几句,就开始秘密接触,谈了三年,到1995年正式签协议,乌克兰把RD-120的技术转让给中国,中国换回一些粮食和轻工业产品。
这笔买卖规模不小,美国《航空周刊》当时报道说,这是世纪交易,直接改变了亚洲的航天力量分布,因为中国借此掌握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核心Know-how,后来衍生出自己的YF-100系列,推动长征5号、6号、7号上天。
RD-120本来是苏联时代为泽尼特火箭第二级设计的,推力大,结构紧凑,乌克兰南方设计局有全套生产链。中国拿到样机和图纸后,没直接复制,而是消化吸收,结合自家条件改进了材料和控制系统。早期合作挺低调的,避免国际压力,尤其是美国那边一直盯着技术扩散。
乌克兰卖技术不是白给的,他们需要外汇和物资,那时候国家刚独立,粮食短缺,轻工产品也缺,中国正好能补上。交易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工程师们花了好几年测试,YF-100在2000年代初定型,第一次用在长征6号上,2015年首飞成功。
这发动机让中国火箭载荷能力翻倍,从几吨跳到十几吨,亚洲其他国家像日本、印度当时还用固体燃料或老式液氢机,中国一下子拉开差距。
《航空周刊》那篇文章分析得挺准,这不光是技术换物资,还重塑了地区格局,中国从依赖进口到自给自足,航天发射次数蹭蹭上涨。
合作没停在发动机上,2000年代扩展到更多领域。乌克兰哈尔科夫机械厂卖给中国整套火箭振动测试设备,这东西关键,能模拟发射时的抖动,避免结构失效。长征5号研发时遇瓶颈,就是稳定性问题,中国买来设备后,在文昌基地反复测试,数据反馈直接优化设计。
2016年长征5号首飞,虽然有波折,但后来稳了,成为重型运载主力。乌克兰专家还带去苏联积累的工程经验,不是光卖硬件,还教方法论,怎么从设计到验证一整套流程。中国学得快,很快就内化了这些知识,用在天宫空间站项目上。
空间机械臂是另一个亮点,乌克兰提供1970年代礼炮号的原始设计资料,满满三个集装箱的文件。
中国基于此开发天和核心舱的机械臂,能抓25吨东西,精度0.1毫米,2021年上天后表现抢眼。这臂子不光抓货,还能修卫星,扩展站体,亚洲航天里中国成了领跑者,其他国家还停在轨道实验室阶段。
地缘政治总爱掺和进来,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乌克兰跟俄罗斯闹掰,美国施压想切断中乌技术链。
美国甚至出2亿美元想买马达西奇公司,就是怕中国拿到航空发动机技术。马达西奇是乌克兰另一家大厂,专做涡轮机,中国企业想收购,但乌克兰政府冻结股份,2021年直接国有化,理由是国家安全。
美国在背后推波助澜,黑名单上加了中国公司Skyrizon,说是防技术军用。尽管如此,中乌航天合作没断,乌克兰大使公开说,技术交流别政治化,得看互信。
后续发展到深空,2023年基辅航天论坛,中乌签月球科研站协议,第一次涉足月球探测。乌克兰提供太空经验,中国出资金和技术平台。这协议包括联合研发、人才培训,不是单向卖买。
美国智库CSIS报告说,这创了非西方技术转移新模式,不再是简单换市场,而是建网络,共享知识。波波夫,乌克兰专家,说给的不是成品,而是开黑箱的钥匙。
中国从RD-120起步,到现在天舟货运飞船常态化,亚洲航天格局真变了。
格局变化明显,中国从跟跑到领跑,亚洲国家得跟上节奏。
美国看不惯,但挡不住市场逻辑。
未来看,月球合作或更大项目,中乌搭档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