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视角看,月光通常呈现何种色彩?又为何会变幻出不同色泽?蓝月、血月与蜜月等意象虽已融入文学传说,但地球这颗最大卫星的色彩变幻始终基于科学原理。月球自身并不发光,仅反射太阳的白色光芒。那么月光本质是何颜色?为何在地球观测中会呈现异色?
月球与行星研究所科学推广主管克里斯汀·舒普拉指出,答案与抵达地球的反射光量相关。月球样本分析显示其地表主要由浅灰色岩石(钙长石)构成,间杂深色玄武岩区域。"这种灰色岩石对光谱各波段能量均等吸收,"她解释道,"整体而言,它将白色光线反射至地球,形成典型的灰白色月貌。"
然而,多种大气与天文现象会过滤抵达人眼的光波。"地球大气中的光散射过程决定着我们感知的月亮颜色,"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大气光学研究员伊芙琳·赫塞阐明。当月亮高悬夜空,月光穿过大气层的路径较短,散射效应微弱,反射光可完整抵达地表。但临近地平线时,月光斜射穿透大气,路径延长使得氧分子与氮分子得以与光线相互作用。
月光原本包含380纳米(人眼所见紫色)至750纳米(红色)的可见光谱,但不同波段会被大气微粒不同程度地散射。气体分子对蓝光散射最强 —— 此现象称为瑞利散射。正因如此,低悬地平线的月亮呈现橙色:加长的穿越大气路径中,仅剩橙色波段能到达地表。
舒普拉表示,血月或月食期间此效应更为显著。"月食时地球阴影笼罩月球,唯一能反射的光线是经大气折射至月表的红光,"她解释道,"蓝光全被大气吸收,残余的橙红光得以显现。"
改变月光色泽的不仅是氮氧分子。高层云团、污染物与尘埃均可通过散射特定波段改变月貌。赫塞在邮件中说明:"火山爆发后,空气中1微米级的火山灰微粒优先散射红光,导致观测者仅见蓝光波段,月亮便显蓝色。同理,野火烟雾散射月光中的蓝光后,剩余光谱会使月亮泛红。"
不过"蓝月"的通行定义指一个公历月出现两次满月,另一定义(可追溯至1528年)则指同一季节四次满月中的第三次。这两种定义皆与月亮实际颜色无关 —— 多数蓝月实际仍显白色。
月光亦可呈现其他色泽。舒普拉指出,六月满月常呈蜜糖色,故得名"蜜月(honey moon)",传统婚假选在六七月正源于此。更奇妙的是,当月光路径发生折射时,不同波段分离会创造奇特色彩。"月亮临近地平线的特定条件下,人们能观测到转瞬即逝的'月闪绿光',"赫塞描述,"这是因月光经大气折射后各波段路径分离所致。"
同样的色散效应还会造就罕见的月虹奇观。"若高层大气存在冰晶,月光经冰晶反射折射后,会如同雨滴形成彩虹般在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舒普拉解释道。
综上,月光究竟是何颜色?抵达月球的阳光确属白色,但光学作用会改变其视觉表现,难以简单定义。"或许该称之为'瞬息万变'!"舒普拉如是说。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