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作为走航的指引,走航作为卫星遥感的验证,通过星地协同监测,实现污染过程动态追踪与源头锁定,为大气污染精准治理提供技术支撑。”记者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全市通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地表生态要素的动态监测与精准分析。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卫星、无人机、走航等多元化、立体化、协同化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
星地协同,锁定大气污染源。市生态环境局探索实施大连市大气污染卫星遥感监测溯源项目。该项目利用卫星遥感反演技术,结合站点监测数据,获取我市及周边地区1000米分辨率日间逐小时近地面污染物浓度分布图,以及温度、湿度等气象信息,可清晰地呈现空气污染物及关联指标时空连续变化情况,为污染过程分析提供动态化可视化支撑。污染溯源时,采用“遥感+走航”协同机制,先通过卫星遥感监测进行大范围筛查,发现污染物浓度高值区,再由走航车搭载专业设备对高值区进行精细化走航监测,锁定污染源,实现“城市范围—重点区域—污染企业”的无缝衔接,精准溯源。
立体筛查,强化水污染源管控。入海河流总氮削减攻坚行动中,针对流域内露天粪堆、农村垃圾、非法排口等环境问题分布零散、隐蔽性强等特点,该局建立了“卫星遥感筛查+无人机遥感详查+人员现场调查”立体调查模式,实现污染问题的精准识别与高效处置。卫星影像空间分辨率0.5米至1米,主要识别80平方米以上的露天粪堆和非正规垃圾点,快速锁定污染区域;无人机影像空间分辨率5厘米至10厘米,主要识别重点河段小型粪堆、河道垃圾、非法排口。在此基础上,专业人员开展现场核查。据统计,该模式在复州河、浮渡河等重点河流的治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累计为执法人员提供近300处问题线索。
主动发现,筑牢生态安全防线。为协助相关部门消除监管盲区,该局利用1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了14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风险源排查、全市涉海风险源排查,共排查风险源400余处,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转变。(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姜莹)